醫學上有一個正式針對「產後」這段時期的名詞稱為「產褥期」,產褥期是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從胎盤娩出至接近正常未孕狀態的一段時期,一般是指生產完後約6~8週的時間,產褥期的婦女在生理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子宮與泌尿生殖系統的復原、乳房的泌乳、循環系統與消化系統的變化等。
文章來源:嬰兒與母親 3月號 NO.461
文/臺北慈濟醫院中醫婦兒科主任 吳炫璋
企畫編輯/吳慧敏
產後仍然水腫,是什麼原因?
病理性的水腫──常見遺傳、家族病史
常見的產後病理性水腫,包括有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妊娠腎臟病等,都會造成孕期甚至產後嚴重的水腫現象。一般病理性水腫程度比較嚴重,不只是小腿,還包括大腿、會陰部、肚子,甚至全身,連頭臉都可能產生腫大現象。
以妊娠毒血症來說,甚至有合併高血壓的情況,小便量少且有蛋白尿的情形。而像妊娠糖尿病,必須要定期監控血糖,上述水腫均無法單就食療做改善。
病理性水腫的成因,像妊娠毒血症,最有可能是來自遺傳(原本就有腎臟疾病、高血壓或是糖尿病),因為一連串的生理病理現象,導致母體微血管出現不正常收縮,即產生合併水腫、高血壓與蛋白尿的症狀。
上述的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的發生原因,絕大部分均來自遺傳或家族病史。特別是本身就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的婦人,在懷孕與產褥期更易引發這些疾病。
此外,具有妊娠腎臟病的產婦,在生產後若水分排泄不良,就可能造成腎臟病及合併泌尿系統方面的疾病;而本來就有心臟病的產婦,在產後坐月子期間,因為水分與熱量攝取的增加,代謝變慢,原本心臟的疾病(二尖辦膜脫垂、心臟肥大)也容易引起水腫的產生。
其實在產前產檢的過程中,婦產科醫師就會仔細去檢查血壓、血糖,孕婦是否有這類潛在的情況,並提醒孕婦要格外注意。而生理性水腫,通常在6~7個月後才會發生,因此,若孕婦到了第2~3孕程,沒有出現水腫現象,那麼產後要發生上述病理性水腫的可能性就比較低了。
生理性的水腫──常見飲食不均衡、血液循環差
飲食不均衡
扣除上述病理性的水腫現象,剩下的就屬於生理性水腫了。普通生理性的水腫,多因產婦飲食不均衡所引起,或因本身血液循環功能不佳或短暫的排尿不暢引起。
產婦飲食不均衡部分可能是血液中的白蛋白(血漿裡的膠體蛋白)含量不足,或是本身有缺鐵性貧血或具有地中海型貧血的孕婦。一旦貧血體質加上營養攝取不足,血液中膠體蛋白含量過低,因滲透壓不夠,所以水分就容易從血管跑到我們的身體組織內,因而造成水腫情形。
比如說,吃素的孕婦,若營養攝取不足,使血漿中白蛋白不足,在這樣的狀況下,也很容易造成水腫現象,並多半堆積在下半身。上述因為飲食引起的水腫,就可以從飲食方面去補充改善水腫的狀況。
血液循環差
血液循環欠佳的最大原因,多是平時產婦姿勢不良所致。包括像是坐月子期間久臥、久坐等等,因為坐月子期間如果缺乏運動,經常在床上平躺久臥,這樣的姿勢容易壓迫到腸骨靜脈的部位,造成下肢靜脈回流不暢,使水分堆積於下肢等處,腫脹情況也會變得更糟。
另外,某些產婦因為生產時傷口所產生的會陰疼痛造成的續發性大小便排泄異常,產生短暫無法自行排尿或排尿減少的情況,也有可能因為尿瀦留,而引起水腫。因此,這邊要提醒產婦,在產後第1次排尿應在分娩後4~6小時內,如果產後6~8小時還不能自行排尿者、排尿減少或是大便不暢,均要就診檢查會陰的傷口。
中醫看產後水腫的引起原因
通常上述這些原因所產生之生理性水腫,多屬於第一度的水腫,也就是水腫的部位僅限於腳踝、小腿。
因為人體有所謂的代償機制,不太容易造成全身腫脹。而若是病理性水腫,則水腫情況就會比較嚴重,其腫脹的程度可能為第二~四度,水腫的部位就有可能發生於大腿、會陰部、腹部或是頭面手腳與全身,此時就必須要找醫師診斷治療
產後水腫中醫的理論與看法會認為跟中醫臟腑中「脾」、「腎」、「心」與「痰濕」、「血瘀」比較相關。
「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弱則生濕,水濕不運則泛溢肌膚而浮腫發胖,產婦們通常因為脾氣虛弱所導致之腸胃蠕動功能減退,無法運化水濕,而出現體質性的水腫。
另外「腎」主水、腎跟尿液的排泄有關,產後如果腎氣虛弱,排尿的功能差,也容易導致水腫。而如果代謝循環差,下腔靜脈受到子宮壓迫,造成血液回流狀況不佳或是導致靜脈曲張而下肢容易腫脹,這在中醫的看法會從「血瘀」來治療。
另外產後吃得太補,高熱量油脂類食物吃得太多,缺乏運動、代謝不良,也容易熱量與水分滯留體內出現水腫型肥胖,此類中醫歸類於「痰濕」引起。
產後大約多久才會消水腫?
一般產褥期後生理性水腫發生在產後約1~2星期內,待原本因為胎盤娩出後所回流身體的血液與體液,慢慢透過尿液與排汗排除後,再透過飲食與藥物調理後即會改善。而病理性水腫就不容易消失。
簡單區分的方式,病理性水腫,通常在產檢時就會發現。而生理性的水腫,則多屬於懷孕末期發生,腫脹部位堆積在局部下肢。病理性水腫從懷孕初期就會經產檢發現孕婦血壓、血糖過高,或尿中白蛋白過高等情況,或在聽診時也容易發現有胸悶、氣喘的現象,就可能屬於妊娠毒血症或妊娠合併心臟疾病等的基本現象。
坐月子如何消水腫──飲食篇
熱力需求增加
產褥期(坐月子)婦女需要的營養與熱量很高,要超過妊娠後期。此期的產婦身體虛弱、食慾不佳且消化吸收能力較差,既要補足因分娩所消耗的能量和體力,又要補充因哺乳而透支的營養與熱量。
所以飲食內容應選擇以高優質蛋白、低脂肪、充足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鐵劑食物與膳食纖維為主,以保持熱量約2,700~2,800大卡,確保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為飲食原則。
吃易消化的食物
剛生產後1~2天,因為勞累導致產婦的消化能力減弱,應吃些易消化,富有營養又不油膩的食物,如牛奶、豆漿、藕粉、粥等,以後隨著腸胃消化能力的恢復,可實用普通飲食。
乳汁暢通後可以多喝湯,如雞湯、排骨湯、豬蹄湯、鯽魚湯、肉骨湯煮黃豆等,這些湯既可促進乳汁分泌,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素。飲食應多樣化,粗糧與細糧搭配,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偏食,飲食應少量多餐不節食。少食辛辣及甜食,忌食生冷堅硬及含酒類飲料。
以上各種營養物質應均衡搭配提供才能保證乳汁的質與量,以滿足嬰兒的需要,使產褥期婦女的身體儘快恢復到正常水準。有貧血症狀者,要多攝取蛋白質和富含鐵劑如黑木耳、海帶、紫菜、豬肝等食物。有便秘者應多吃食纖維多的蔬菜和水果,早晨可喝點蜂蜜水也有效。有妊娠高血壓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要控制鹽的攝取。
攝取「低鹽」飲食
易水腫體質的產婦應盡量攝取「低鹽」的飲食,以免水分滯留在體內。需提醒的不只是做菜時添加鹽分須減少,許多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早已添加大量食鹽或味精,應該盡量避免攝取。
例如調味醬與調味料、各式醃漬品、酸菜、乳酪、榨菜、煙燻火腿、香腸、豆腐乳、魚肉鬆、肉丸、麵線、蜜餞等,這些看不到的鹽分,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吃下肚,一旦攝入過多,就會讓水分滯留在體內不易排出,出現水腫的現象。
另外也可選擇高鉀的食物來吃,而高鉀的飲食多在蔬果類,像利尿的冬瓜,鉀離子含量很高,多吃則有助於排鈉。再者,高鈣、高蛋白食物也應多攝取,避免因為營養不足而產生水腫。當然,要選優質蛋白,而好的優質蛋白(即白蛋白),多存於豆類當中,如白扁豆、黃豆、黑豆、紅豆、薏仁等,尤其紅豆的利水效果大家都知道。
而「麻油、老薑」可以適量攝取,麻油有助於子宮收縮、提供身體熱量;尤其針對「脾虛濕重」水腫體質的產婦,適量的薑可幫助去寒利水,溫暖子宮以利於惡露與水分排出。
建議消水腫的方式──運動篇
吃得多加上活動量少或根本躺著不動,坐月子期間生理性水腫或是增胖的機率大增。雖然產婦歷經大失氣血的生產過程,坐月子期間充份休息是需要的,但休息不等於整天不下床走動。
因為適度活動反可以幫助傷口癒合、促進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與子宮復舊,另外也可以增加腸胃蠕動、減少排便、排尿的困難與身體氣血代謝循環的恢復。
所以,一般自然產、沒有產後大出血情況的產婦,在生產後2~3天就可以下床走動,約3~5天後就可以做一些收縮骨盆的運動,而在產後兩個星期,就可以做柔軟體操或伸展運動;至於剖腹產的產婦,則看傷口癒合的情況,一般來說,產後一個月可以開始做伸展運動,而產後6~8週才適合做鍛鍊腹肌的運動。
產褥期做些簡單的產後運動或體操有利於體力恢復、排尿及排便,避免或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且能使骨盆底及肌張力恢復。如無特殊情況,可從產後第二天開始鍛鍊,開始每天做5~10次,運動量逐漸增加。
產後10~14天後做膝胸臥位、每天2~3次,每次10分鐘左右,以防止子宮後傾。此類運動與體操的原則以不疲勞為度,且要掌握正確動作,以不受傷,妨礙傷口修復為原則。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孕婦可以在坐月子期間,可以做的動作,供選擇參考:
- 仰臥,用足底與兩肩支撐,將臀部向上撐起,同時吸氣,然後放下臀部,同時呼氣。
- 仰臥,兩手緊靠身體,雙膝屈收,雙足做踩自行車動作。
- 仰臥,兩手緊靠身體,雙膝屈收並靠向胸部,同時吸氣,然後伸直放平兩腿,同時呼氣。
- 仰臥,雙膝直立,大腿和床成直角似彎曲,呼吸一次。大腿更靠近肚子,然後腿伸直,呼吸一次放下腿。
- 伏臥,手放在身體上,上半身和腿向後抬起,堅持5秒鐘
- 在床上仰臥,雙手扶住床沿。扭動腰部,把左腿伸向床鋪的右側,臉向左側,上半身儘量平放在床上。
- 兩腿稍分開,一邊呼氣一邊將腰部慢慢地向前彎曲,雙手碰到地板。起身,一邊呼氣一邊將上身慢慢地向後仰。
另外要提醒的是,產後減重不適合太早開始,大多數醫師都建議,如果要限制飲食或是做有氧運動消耗熱量,應在產後6週之後,身體狀況大致恢復以後再開始進行。
消水腫的食療、茶飲
1.茶飲:產後兩週內可用益母草三錢、紅棗三錢與適量紅糖、加入米酒水約1,000CC煮煎成開水,當水飲用,有活血化瘀與利濕消腫的作用。
2.中藥足浴配合足底按摩:中藥浮小麥五錢、白芍三錢、黃耆三錢、桂枝三錢、路路通兩錢、益母草三錢為組成,使用電動按摩功能的足浴盆內盛中藥,水溫為39~42度C,水量大約2,500~3,000c.c.,產婦將雙足平放於藥水中,水需過足背到小腿,按摩泡腳時間為10分鐘,可改善小腿與下肢循環、預防靜脈拴塞、解除產後疲勞與水腫。
3.早餐可以煮四神湯來喝:酌加少量冬瓜皮與排骨(煮冬瓜排骨時,皮要保留較有效),不加酒,可以健脾胃、去濕氣、消水腫。
4.多喝魚湯:建議多喝鯉魚、鯽魚、黃魚、鱸魚等魚湯,魚肉屬於優質蛋白。而產後水腫,多因脾虛所致,可能是因為白蛋白不足營養不良導致。因此,在食療方面可以多喝上述健脾補土的魚湯。而魚湯的調味盡量加蔥薑提味即可,不須再加鹽或味精。
5.多喝紅豆水:吃素的產婦,可用豆類(紅豆、綠豆、黃豆、白扁豆)取代,一樣能取得飲食良效。
材料:備紅豆30公克。
作法:500c.c.開水燒開,加入紅豆煮沸,紅豆勿煮爛破皮效果較好,關火悶30分鐘,將紅豆水瀝出,僅放入少許冰糖,可當水喝。
6.補充維他命B1:產婦若缺少維他命B1也容易引起水腫,可服用維他命B群或多攝取糙米、五穀米、小麥胚芽、酵母等。此外,妊娠水腫,可攝取香蕉(含鉀高),但一天不宜超過一根。
7.花生發奶粥:花生能醒脾開胃、潤肺利水、理血通乳。王不留行子、通草皆可活血通經、下乳利尿,適合於產後脾氣虛弱、乳汁不足者。
材料:取無新鮮的花生40g、王不留行子三錢、通草一錢、白米50~100g。
作法:先將王不留行子、通草另煎,去渣留汁,再將花生搗爛同藥汁、白米再加適量水同煮成粥,待粥熟稠時放少許紅糖即可食用。
吳炫璋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博士、慈濟大學整合生理暨臨床科學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經歷:臺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現職: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中醫婦科醫學會常務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