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化坐月子,釐清10大禁忌

歷經40週辛苦的孕程,寶寶終於誕生,此刻媽咪可以開始休養ㄧ段時間,而產後的一個月就是俗稱的坐月子。為了讓媽咪能好好調理身體,生活起居方面都受到不少限制。到底該如何坐月子?有哪些方式?面對長輩們琳琅滿目的傳統禁忌,媽咪是否都得完全遵循?


文章來源:媽咪寶貝 4月號 NO.190

採訪撰文/陳怡均
諮詢/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威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中醫內婦兒科主任王玟玲、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顏俊秉、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桃園辦公室主任曾麗蘭
模特兒/氣質媽咪涵妮
梳化/江文珊
攝影/新竹Doris愛寶貝攝影工作室

 

生育是相當重要的人生大事,不僅為了傳宗接代,更是讓家庭完整的重要階段。懷孕過程十分辛苦,媽咪必須歷經長達40週的孕期,還必須面對產後身材走樣、氣色變差等身體狀況,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威達表示,中國傳統社會為了產後婦女健康(恢復與強化婦女產育能力,確保婦女身強體健),從產後醫護照顧、飲食起居生活經驗當中體悟而發展出獨特的產後照護調理與禮儀文化,衍生出「坐月子文化」的傳統,至今在全球只要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幾乎保存此傳統,由於時間至少長達1個月,故稱為「坐月子」,閩南話稱「坐月內」。這段時間的調養方式正確與否,關乎將來的身體健康,若能趁機調整體質,還能藉此處理生產前身體某些不適症狀,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好好補充營養和充分休息,便能帶給媽咪日後的健康身心。

 

Part1:認知篇》坐月子的意義
有些媽咪會疑惑,為何一定要坐月子?不照傳統的方式坐月子,會產生哪些不好況狀?基本上,坐月子可分成兩個層面的意義來看,首先是在古代社會價值的意義,陳威達醫師指出,過去在醫藥不發達、衛生條件不佳且物資缺乏的農業年代,婦女在家中不具地位,但添丁增產乃是家族喜事,懷胎生育是件充滿生命喜悅卻又危機四伏的生死搏鬥大事,母子均安變成家族最深刻的盼望,臺灣俗諺說:「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如果生產過程順利,等著她的是香噴噴的雞酒(傳統的產婦膳食),如果難產,等著她的則是棺材的「四塊板」。),順利生產是值得慶祝的事情,代表母將以子為貴,可在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進而帶來一連串的「確幸」。古代社會為感謝產婦冒死生產,替家族延續香火,家族會將家中物資集中於坐月子中的產婦,給予特殊照料,讓產婦能好好休息、消除長期積勞,使她適應因嬰兒產出而對身體及生活所造成的改變,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用大量且營養的食物來補身子,奠定產婦身強體壯的基礎,有效延續家族的生命,此習俗包括飲食、中藥、藥膳等調養,生活起居也有相當繁複的習俗得遵守。

 

另ㄧ個是健康意義,由於媽咪在分娩過程中,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失血多、疼痛難耐,加上腹痛、腰痠、出汗、筋骨虛弱,消耗大量體力、情緒不安、身心倍受壓力,也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為幫助產後媽咪儘早恢復身體機能與體力,緩解分娩過程所帶來的不適,並且預防感染、增加乳汁、其他疾患發生,因此,必須透過坐月子來調養身體,避免因為每次生育過程而破壞勞動力與生育力,嬰兒亦可藉由媽咪充沛的母乳,獲得維持生命的力量。

 

媽咪在坐月子期間,生理、心理兩方面的變化相當大,是調養身體的關鍵時期,生理首重子宮及卵巢機能的復原,其次為確保產婦有充足奶水以哺育嬰兒,媽咪自身在此階段攝取的養分越充足,母乳傳遞給寶寶的營養也更豐沛,且產後情緒得以疏泄。以中醫的觀點認為,坐月子的意義與目的在於幫助產後婦女身體盡速復原、恢復元氣、促進新陳代謝、改善體質、調整身形缺點、回復皮膚彈性等,使身心更健康,藉此有效調整懷孕前的弱勢體質及身體上的小毛病,例如:容易疲勞、腰痠背痛、手腳冰冷等。

 

坐月子要多久?
媽咪生產後,休息調養身心所需的時間約1個月,現代醫學稱「產褥期」,指的是在胎兒及胎盤娩出後,產婦身體器官和精神皆恢復成懷孕前原本狀態的時期。一般來說,媽咪坐月子的時間至少4週,部分專家建議4~8週左右。陳威達醫師表示,若媽咪年紀輕、身體佳、無其他疾病,或是生產時無併發症、產後身體狀況恢復很好,4週左右即可,但如果媽咪年紀較大、多產、身體欠佳,或者有其他慢性病、曾產生許多併發症、產後身體狀況恢復不佳,則建議將時間拉長ㄧ些。不過,坐月子的時間長短還是要依照個人體質、經濟條件及時間等狀況評估。

 

 

Part2:場所篇》坐月子方式
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顏俊秉強調,孕媽咪產後除了在飲食、生活起居要注意之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坐月子的場所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目前坊間坐月子方式包括居家坐月子、產後護理之家或坐月子中心。

 

居家坐月子
家是媽咪最熟悉的環境,能使其身心放鬆,如果自己的婆婆或媽媽有時間幫忙坐月子,可以享受親子傳承的經驗,良好的溝通會讓過程更加順利,否則飲食習慣不同,也許會造成與他人的小摩擦。此外,現在更有宅配到府的月子餐或到府坐月子機構提供現代忙碌的小家庭做選擇。

 

訂購月子餐
訂月子餐點配送雖然方便,但運送及料理過程難免令人產生疑慮,建議選擇前先能了解業者概況,包括選用的食材或菜單的營養是否均衡、膳食過程是否衛生及配送過程的保鮮都應詳加考慮,而微波加熱的器具也應注意。

 

到府坐月子機構
如果家中無親朋好友能幫忙坐月子,到府坐月子團隊將是另一種選擇。現在坊間有專業的仲介,替大眾媒合月子人員,能夠提供家事、嬰兒照護的協助。如何選擇合適的月子人員?最關鍵的要點是事先面試坐月子團隊成員,依據個人偏好列舉問題需求,在面談中根據經驗分享,篩選出合格又專業的月子人員,會使居家坐月子更加順利。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桃園辦公室主任曾麗蘭認為,居家坐月子人員可以協助媽咪盡快使忙亂的家庭儘早進入狀況,除了協助照顧媽媽與新生兒,更能提供月子餐料理與簡易的家事服務,是媽媽坐月子時很好的選擇。事實上,每個家庭與媽咪所需要的服務不盡相同,料理口味上也會有些需求,只要媽咪在簽約時與月子人員進行溝通,多半不需要太過擔心後續所產生的問題。

 

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中心
目前俗稱的月子中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政府立案、受到衛福部等主管機關督導管轄的「產後護理之家」,另一種則為僅辦理營業登記的「月子中心」,兩者之比較可參考下列表格。

 

月子中心

產後護理之家

不需配置醫護人員,不從事醫療或護理服務

依法提供相關比例的護理人員,且護理人員必須領有護理師或護士證照

需辦理營業登記,課徵營業稅

依衛福部相關法規申請辦理,並依照「護理人員法」核准立案

僅能提供產婦和嬰兒居住場所、膳食、衣物洗滌、書報雜誌等服務

可提供護理指導、諮詢及醫療輔助行為,例如:產婦的子宮惡露、乳腺炎照護,嬰兒的臍帶護理、黃疸及其他健康狀況評估

可能缺少防止感染管控的機制

設施必須符合護理機構的設置標準,且有與之配合、簽訂契約的轉介醫院,以確保產婦和嬰兒的救護措施

 

 

 

Part3:護理篇》產後8狀況
陳威達醫師指出,媽咪分娩後,身心都得承受極大的變化,必須透過坐月子方式進行調整,其中,顯而易見的就是身體上的變化。在妊娠時期,媽咪身體內臟器官受到很大的負擔,隨著胎兒逐漸成長,進而壓迫體腔內各器官,當寶寶往上頂著膈肌慢慢上升時,增加心肺負擔,嚴重可能導致鼻、咽、氣管粘膜充血水腫;往後擠壓時,腎臟負擔也被加重;往下擠壓,影響腸子、膀胱等,導致痔瘡、膀胱過動發炎等,且內分泌系統(血糖、血壓升高)、關節等都會發生改變,這些器官在產後需要時間來復原。媽咪生產後,隨著胎兒、子宮裡的羊水與胎盤產出,子宮也會隨之縮小變硬,約需耗費6週左右的時間,子宮才能完全復原到懷孕前的狀態。至於傷口部分,媽咪在分娩時最明顯的是外陰撕裂傷,妊娠紋與子宮下垂則是因為妊娠期的腹部皮膚、肌肉、子宮韌帶長時間被撐開拉長,導致產後呈現鬆弛現象。由於生產過程「催產素」的分泌,會軟化身體的結締組織,使其具延展性(如自然產程中,恥骨聯合處會被撐開),產後關節韌帶仍過度延展或鬆弛,身形鬆垮腫脹,此變化令媽咪十分困擾。

 

坐月子期間除了補身體之外,因生產時所造成的傷口或身體問題也需要同時被解決,以下為8種常見的身體狀況及解決方法,讓媽咪輕鬆面對產後坐月子的小問題。不過,雖然中醫也有消腫止痛的處方,但必須與中醫師討論後再使用。

 

狀況1:傷口疼痛
如果媽咪是自然產,因寶寶經產道生產,會陰部易出現撕裂傷,導致產後會陰疼痛。疼痛程度因裂傷大小、範圍與個人感受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生產後數小時至1天時最痛,隨著傷口復原而逐漸減緩疼痛指數,但剖腹產傷口疼痛就較為嚴重。

 

自然產的傷口疼痛可採取外側躺方式,腿間夾抱枕在床上休息,可坐在鏤空的氣墊圈來減少疼痛,必要時也能服用止痛藥。若會陰腫痛嚴重,初期適時的冰敷,之後再給予熱敷,若產後3~7天的傷口仍然紅腫,並出現縫合處裂開等狀況,應立即回診就醫;剖腹產的傷口疼痛較為嚴重,可圈圍束腹帶以固定傷口,減少活動時牽扯的疼痛。基本上,鱸魚湯中添加黃耆、當歸、川芎、黨參及枸杞等中藥材,可補氣兼活血;薑片及蔥則能去腥,幫助傷口修復。

 

狀況2:產後便祕
媽咪懷孕時,隨著子宮逐漸撐大,造成腹腔壓力增高,下腔靜脈受壓迫,阻礙下肢回流,造成痔核處於在充血狀態,加上孕婦活動量減少,胃腸蠕動變慢,糞便停留在腸內時間增加,糞便水分被再吸收,導致大便乾硬,更加重排便困難,因此,有痔瘡的媽咪會因排便時肛門周圍劇痛而害怕排便,導致惡性循環。然而,媽咪在產後失血多,傷津液、胃腸失濡潤,又因會陰傷口腫痛而不敢用力排便、坐月子期間常缺乏運動、蔬菜水果吃得少,導致排便不順。

 

想改善便祕狀況其實很簡單,只要多吃蔬菜、水果,維持適度運動,盡量不要長時間躺在床上。大部分媽咪會在排便後出血,多為痔瘡,但有時可能是直腸肛門息肉,建議懷孕期間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如廁時閱讀報章雜誌、看手機,因為長時間蹲坐馬桶容易使肛門局部腫脹充血,而每次便後也要以溫水沖洗肛門,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且預防痔瘡。媽咪也可和中醫師討論,以中醫調理來改善痔瘡,例如:人參、甘草,益氣;當歸、生地、桃仁、火麻仁,養血潤腸;若加上枳殼行氣,改善氣虛不運、血虛不潤與氣血俱虛的問題。

 

狀況3:子宮產後痛
分娩後,子宮在恢復初期會因間歇性收縮而導致疼痛,稱為產後痛。產後痛經常發生在經產婦,疼痛的情形比初產婦更嚴重,一般約3天左右即可改善,產婦可藉由臥躺休息或藥物來緩解疼痛,但若腹部劇烈疼痛,伴隨惡臭味惡露,甚至發燒者,可能是子宮發炎,應盡速就醫。

 

狀況4:陰道鬆弛、會陰感染
媽咪在分娩後,陰道鬆弛、擴張,約產後3~4週內可復原,但無法完全恢復到產前原本的狀態。為使產程更加順暢,會陰切開術幾乎是自然生產時必經的步驟,如果產後傷口沒有感染發炎,會陰切開傷口約4~5天便能自然癒合。

 

產後需保持會陰部清潔乾爽,產後24小時內適度用冰敷會陰來緩解疼痛,每次排便後必須用溫水和消毒水由前往後沖洗會陰部;傷口要保持乾淨,用面紙輕輕按擦會陰處,吸乾沖洗液。基本上,只要護理得當,多數產婦的會陰部發生感染機率很小,且1週左右疼痛就會消失,4~6週即可恢復原狀。若出現紅腫、疼痛加劇難耐或有異常分泌物,甚至味道難聞,應該趕快就醫。另外,可多練習凱格爾運動,改善陰道鬆弛狀況。

 

狀況5:乳房脹痛
媽咪分娩後約2~3天會開始分泌乳汁,初期為淡黃色的乳汁,屬初乳,幾天後乳汁會變白色,這就是真正的母乳。當乳汁無法順利流出時,會造成乳房腫脹疼痛的情形,媽咪可適度熱敷或按摩乳房,也可藉由吸奶器幫助乳汁排出,緩解腫脹感。如果乳房持續紅腫、脹痛,甚至乳汁有異味、乳汁呈異色、發燒,可能是乳腺發炎,應盡速就醫,中醫方面有通乳散結湯,能清通、消腫、散結,與中醫師討論過後再使用。

 

狀況6:惡露
排惡露是媽咪在產後都會經歷的過程,排放時間會因體質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分泌液體呈正常白帶的顏色才算全部排乾淨,通常需耗費4週左右。若惡露量增加,出現大量血塊或有異味、發燒,都應該立即就醫,可使用加味生化湯來祛瘀血惡露。

 

狀況7:子宮下垂
媽咪產後的子宮變得疲乏脆弱,原先是靠韌帶與結締組織懸吊或支撐於腹腔內,懷孕期間與產後腹腔內臟器被擠壓,可能會有長期拉伸鬆弛導致下垂的狀況產生,建議產後立即使用圈圍束腹帶,避免子宮下垂或骨盆擴大。此外,也可飲用補氣升提、補腎固脫的中藥方,例如:補中益氣湯、大補元煎或艾草溫灸肚臍,並且練習凱格爾運動。

 

狀況8:產後憂鬱症
顏俊秉醫師說,生產是大多數女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迎接新生命原是件快樂的事,但產後媽咪必須面對一連串的問題,像是無法適應產後生理狀況改變、嬰兒哺乳照顧的壓力、生活習慣驟變、認知落差等,使產婦出現焦慮緊張、情緒低落、身心俱疲、頭痛、睡眠障礙等症狀,依照症狀嚴重程度由輕到重可分為產後沮喪、產後憂鬱症及產後精神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中醫內婦兒科主任王玟玲也認為,媽咪產後常因身體虛弱、荷爾蒙起變化,加上照顧寶寶的壓力及睡眠不足,導致產後憂鬱症。當然,坐月子期間若婆媳觀念起衝突或先生支持力不夠,亦容易加重產後憂鬱的狀況,此刻的媽咪需要家人體諒及協助照顧寶寶,才能讓媽咪好好坐月子,獲得充分休息。

 

顏俊秉醫師解釋,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仍無法完全確認,可能是懷孕期間所產生的荷爾蒙劇烈改變,產婦情緒上變得較為敏感,遺傳、生活環境壓力、家人的支持或求子心切等都可能造成產後憂鬱的發生。基本上,產後憂鬱症可分成兩個因素,首先是生物的因素(biological factors),又細分為內分泌因素和身體因素兩種,內分泌因素是懷孕後體內雌性素(Estrogen)、黃體素(progesterone)升高協助母親子宮孕育下一代,這些荷爾蒙在產後24小時內急速降低,進而影響到大腦的活動;另一種為身體因素,因分娩過程的疼痛與產後身體的不適,容易導致孕媽咪緊張焦慮、恐懼,承受過大的身心壓力,因而發生產後憂鬱症。其次是心理、社會的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s),此乃身體樣態的改變、生產過程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懷孕前後角色的變換、照顧嬰孩的壓力等因素所導致,根據研究顯示,孕媽咪在產後第一個月的心理有暫時退化現象,行為會變得較為原始且孩子氣,情感脆弱、易受傷害,對新生兒的照顧亦不夠熟練,同時需要扮演學習當母親、媳婦與妻子的多種角色,甚至於高齡產婦,社會大眾給予的關注,都容易導致產後憂鬱症。

 

王玟玲主任補充,當媽咪罹患產後憂鬱症後,常出現食慾不振、失眠、煩躁不安、疲勞感、情緒低落、莫名流淚、「性」趣缺缺、缺乏目標、缺乏動力、易感內疚、情緒起伏大、覺得帶寶寶很煩、易牽怒家人、朋友,嚴重時更出現傷害自己或寶寶的想法,若上述症狀持續2週以上,甚至無法照顧寶寶時,就必須趕快就醫。

 

顏俊秉醫師強調,產後憂鬱症在中醫屬「鬱症」範疇,嚴重的產後精神病則屬「癲症」或「狂症」,中醫典籍中論述「鬱症」的病機,多以臟氣虛弱為發病前提。素體虧虛、臟氣虛弱者好發鬱症,生產後產婦乃氣血雙虛之體,故特別易發產後憂鬱症。一般中醫分為幾個證型,在臨床上辨證論治:

肝氣鬱結型:臨床症狀可見心情鬱鬱、煩躁不安,胸部有壓迫感、呼吸不暢等,選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湯等為主方,並隨證加減治療。

 

心神失養型:臨床症狀可見心神不寧,精神恍惚,悲傷欲哭,意志不定,選用甘麥大棗湯等為主方,並隨證加減藥味治療。

 

心脾氣血兩虛型:臨床症狀可見心悸健忘、倦怠無力、臉色泛白、眠差或多夢境,選用歸脾湯等為主方,並隨證加減。

 

痰氣鬱結型:臨床症狀可見鬱鬱寡歡、胸悶、痰梗、咽喉部自覺有痰且不易咳出,或異物感吞不下、咳不出,選用溫膽湯、半夏厚朴湯,並隨證加減藥味治療。

 

事實上,懷孕得子理應為人生樂事,如果孕媽咪因為身體荷爾蒙的變化過劇,或是其他外在壓力造成情緒心理上的低落,應該要適時尋求親友的協助,顏俊秉醫師建議,可透過聊天分享的方式,讓情緒有所宣洩,或是聆聽柔和的音樂,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找回自我主體價值。如果無法走出產後憂鬱,不妨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提供進一步的健康協助。以下為顏俊秉醫師提供幾款紓壓法與養生茶飲藥膳,協助媽咪緩和情緒。

 

【寧心安神粥】
材料:百合3錢、碎龍眼肉3錢、蓮子2錢、山藥2錢、銀耳1錢、薏苡仁1錢、去核紅棗5枚、冰糖少許。

作法:將所有材料加上500C.C.的水一起煮成粥食用。

功效:健脾和胃、養心安神。

【玫瑰茉莉茶】
材料:玫瑰10朵、茉莉花1錢、石斛3錢、桂圓1兩、麥芽5分

作法:將諸藥放入藥袋包封,或採取煎服法,將茶包加入約250C.C.的熱水後燜約10分鐘,即可飲用,亦能回沖飲用1~2次。

功效:具有疏肝健胃,氣陰雙補的功效。

【藥浴、芳香治療】
近年來坊間流行的芳療法也能提供孕婦產後紓壓,藥浴及芳療可以適度放鬆緊張的肌肉,紓解壓力釋放情緒,進而達到解除憂鬱效果。

中藥藥浴:夜交藤、龍骨、牡蠣、合歡皮、百合各5兩,茯神、五味子各2兩,石菖蒲、遠志、酸棗仁各1兩,放入濾袋加水煎煮出味,然後將藥汁倒入約40~45℃的溫水浴池內,泡澡15~20分鐘,具有寧心安神、舒肝解鬱、鎮靜安神的功效。

芳香藥浴:依照自己的偏好來選擇,避免過度刺激刺鼻的種類,精油倒入溫熱水池泡澡,避免碰觸到冷水受寒。

 

 

Part4:調理篇》飲食&中醫處方
由於古代的環境氣候、營養不佳等因素,絕大多數媽咪體質屬多虛寒,中醫認為產後大虛,必須以溫補調理為主。但現今社會的衛生環境大幅改善,飲食營養與生活習慣與古代大不相同,且現代人活動量少、晚睡,因此,產婦的體質比較複雜,飲食與生活起居重點皆不同於古代,王玟玲主任提供現代坐月子的膳食建議,詳列說明如下。(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單)

 

飲食調養3階段
第一階段:自然產1週內、剖腹產2週內,飲食以清淡為主,例如:雞湯、排骨湯、魚湯等。
第二階段:自然產第2週起、剖腹產第3週起,開始配吃麻油料理的食物,以及適量以酒調味的料理,像是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杜仲腰仔湯。
第三階段:自然產第3週起、剖腹產第4週起,開始吃有酒的料理,例如:麻油雞、燒酒雞。

 

產後坐月子飲食調養參考表

 

第1~10 天

食物以清淡為主,例如:雞湯、魚湯、排骨湯

 

第10~13 天

開始配吃麻油料理的食物,例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杜仲腰仔湯;少吃鹽,食物以清淡為主

 

麻油炒豬肝

麻油炒腰仔

麻油炒桂圓

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仔、豬肝、桂圓翻炒數回

 

杜仲腰仔湯

煮杜仲,取藥汁備用;腰仔切開成兩半,去白筋,表面斜切裂口,再切成3公分小片備用;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放入腰仔翻炒數回,加上少許水煮開,倒入杜仲藥汁一起煮熱,加適量米酒調味料即可食用

 

第14天之後

開始吃麻油雞。

 

麻油雞

鍋加熱倒入麻油,待油熱後加入薑炒,加雞塊炒至七分熟,將 1:1 的水、酒倒入,煮開後立即轉為小火再煮 20~30 分鐘。

         

 

 

到底在飲食上,哪些食物該多吃?哪些食物又要少吃?以下提供給媽咪做參考。

忌冷、寒涼食物:如冰品、飲料、梨子、空心菜、柚子等。

忌烤、油炸、辣、刺激性食物:如醃漬品、咖啡、咖哩、沙茶醬、辣椒。

忌酸性食物:如酸梅、醋、檸檬。

避重口味:少吃鹽,食物以清淡為主。

忌生食:食物一定要煮熟,水果也不宜吃太多。

避免食用冷食物:食物一定要溫熱食用。

其他:產後7天或傷口若有紅腫疼痛時,禁止食用麻油、酒煮食物,待傷口恢復後才可吃蝦子、紅蟳。

多食用蔬菜水果:紅蘿蔔、芹菜、菠菜等。

多補充蛋白質:溫牛奶或羊奶、雞肉、雞蛋等。

 

中醫調理重點
王玟玲主任表示,由於媽咪產後氣血虧虛、血瘀及免疫力下降,此時需要充分休息、補充營養,方能恢復體力,以下提供中醫產後調理四階段做參考。

產後第1週:幫助子宮收縮、排淨惡露,服用生化湯(自然產7帖、剖腹產5帖,但需慎防大出血)
產後第2週:補氣養血、化瘀血,促進子宮內膜修復,此時可加促進乳汁分泌藥材如通草、王不留行。
產後第3週:補氣健脾益胃,祛濕利水,恢復體力,例如:黨參、茯苓、山藥等。
產後第4週:益氣、養血、補腎強腰,恢復子宮卵巢功能,強化骨盆腔(配合運動佳),預防腰背痛及落髮,例如:黃耆、當歸、熟地、杜仲、續斷、肉蓯蓉等。

 

至於中醫調理部分,陳威達醫師提供的產後調理四方,供媽咪做參考。

產後一方(生化湯):自然產5~7帖、剖腹產3~5帖,促進宮縮,清除惡露,促進乳汁分泌。

服法:自然產於產後第3~5天,傷口無感染、無凝血功能異常時開始服用,約5~7帖;剖腹產於產後排氣後,傷口無感染、無凝血功能異常時服用,約3~5帖。

煮法:第一回用2.5碗水煮成1碗,第二回用2碗水煮成0.7碗,兩次混合分成3份,三餐飯後1小時溫服。

 

產後二方(加味生化湯):約7帖,幫助子宮收縮、子宮內膜修補、補腰腎。

服法:服完產後一方後,與產後三方穿插服用2週。

煮法:將產後二方可加食材燉煮,例如:尾椎骨、半隻烏骨雞或排骨一起放入電鍋中,內加5~6碗水及少許酒,外鍋加1~2杯水,燉好後再燜1小時,加入少許調味料。

 

產後三方(加減四神湯):約7帖,調理腸胃,有利水作用。

服法:與產後二方穿插服用2週。

煮法:將豬肚、豬小腸、排骨、粉腸、排骨(任選1種)加4~5碗水及2碗酒,燉至7分熟後,再將產後三方放入一起燉至全熟。

 

產後四方(加減十全大補湯):約7帖,幫助子宮卵巢修護,骨盆恢復,預防腰痠、掉髮,強壯筋骨。

服法:產後滿3週開始服用。

煮法:第一回用6~8碗水加2碗酒,煮後過濾取藥汁;第二回用5~6碗水加1碗酒,煮後過濾取藥汁;兩次藥汁混合煮紅蟳、腰仔、雞肉、魚類(鰻、鱔、鱸任選1種),將腰仔、雞肉、魚類食材加入燉煮,燉煮時間可稍微加長。

 

體質調理法
不同體質的媽咪需要使用不同的坐月子膳食來調養身體,簡易區分為寒性體質、熱性體質、中性體質與混和性體質,由王玟玲主任與陳威達醫師分析解說。

 

寒性體質
臉色膚色比較蒼白、唇色較淡、舌淡苔白、口淡不渴或喜歡喝熱飲、畏風怕冷且伴隨四肢容易冰冷、容易感冒(容易產生月內風)、大便偏稀軟、尿液顏色淡,甚至腰背酸軟、筋骨易扭傷等;腸胃消化不良者,飲食冰品或寒性蔬果時,容易腹悶不適甚至腹瀉,臉色蒼白、手腳冰冷。

 

陳威達醫師認為,這類體質的產婦氣血循環不良、手腳冰冷、腸胃通常較虛寒,應吃較為溫補的食物或藥膳,以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氣血雙補,暖身、提升耐寒抗冷,幫助孕後身體全面修復。王玟玲主任建議,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加減,水果如蘋果、櫻桃都是很好的食材,料理建議則以麻油雞、燒酒雞、四物雞或十全大補烏骨雞湯為主。原則上,避免太油,以免腹瀉。

 

熱性體質
臉色或唇色較紅、眼白容易有血絲、怕熱,四肢或手足心不怕冷,甚至發熱,手心較熱、喜喝冷飲、常感口乾舌燥,容易心煩氣躁易怒、失眠,有些人會便祕、小便較黃等,口乾渴或口苦喜歡喝水、大便乾硬或便祕或痔瘡、尿少色黃赤、舌質紅苔黃、易口破、長痘痘。陳威達醫師指出,熱性體質的產婦較不宜吃麻油雞、羊肉爐、十全大補,若要吃麻油雞時,薑、麻油及酒的用量要減少,最好把麻油改成苦茶油或用食物來滋補,例如:山藥雞、黑糯米、魚湯及排骨等,蔬菜類可選絲瓜、冬瓜、蓮藕等較為降火,或吃青菜豆腐湯以降低火氣。

 

中性體質
臉色白裡透紅 舌質淡紅 苔薄白 不燥熱不寒涼,不特別口乾,無特殊常發作之疾病。飲食上較容易選擇,可以食補、藥補交叉互用,如果進補後,產生口苦舌燥或長痘痘、傷口紅腫、惡露多且臭等,就暫停一下,喝些蔬果汁、柳丁汁或葡萄汁稍做和緩。

 

寒熱夾難體質
寒熱證同時出現在不同臟腑,如原發性痛經者雖多偏寒證,如手足冰冷卻狂冒痘痘、嘴破上火、常感口乾舌燥,則屬上熱下寒內熱寒體質。因為狀況複雜,飲食需個別諮詢中醫師。

 

 

Part5:疑問篇》10大禁忌解析
陳威達醫師說明,古代坐月子方式忌諱多,主因乃是時空背景的因素,例如:古代房屋門窗緊密度差、居家設備簡陋,熱水需人力用木材燒、熱水得先在廚房煮熱後再搬至浴室使用,在這種條件下洗頭、洗澡,感冒的機會很大。如今現代社會的住家環境多半良好,生活日用物品電器化、居家環境衛生條件(如排水道、衛浴室設備、乾淨水質)優良、營養均衡、生活勞動少、生產醫療技術設施優良等因素,因此,現代坐月子方式可與古代不同。

 

禁忌1:不能洗頭、洗澡?
同前述所說,由於古代的環境較為簡陋,門窗緊密度差,風邪(天冷的風寒)容易入侵室內,加上媽咪產後失血多、出汗、身體虛弱,皮膚鬆弛、毛細孔多呈現張開狀態,洗頭、洗澡後容易受到風邪侵犯而產生寒症、惡露不易排出,更會產生「月內風」等後遺症(狹義,指坐月子中媽咪感冒;廣義則泛指產婦在坐月子期間發生的各種病痛,包括頭暈痛、關節痠痛、筋骨痠痛、肌肉無力、手足冰冷等症狀。)。以目前的環境來說,只要使用熱水洗澡,並且在洗澡、洗頭後立刻擦乾,確定室內保暖度佳即可。

因應對策
陳威達醫師建議,媽咪可用煮好的生薑水來擦拭身體,唯獨過程中須注意保暖。若要洗澡,用老薑煮汁倒入洗澡水,或用大風草、艾草等藥浴包,切忌使用冷水,一定要在保暖度佳的浴室內,且吹乾擦乾穿好衣服後,才可出浴室。洗頭部分,則用酒精沾濕紗布後擦拭頭髮,達到清潔頭皮、祛油膩的功效,若想洗頭,得立刻擦乾並用吹風機吹乾。

 

禁忌2:盡量臥床休息,不要任意活動?
俗話說:「產後七日內,毋行走以傷筋骨」,老一輩的觀念會認為媽咪產後應該要多躺著休息,不要任意下床活動,幫助盡快恢復身體健康,特別是彎腰、爬樓梯、屈膝等動作都得嚴格禁止,主因是擔心媽咪過度勞累。其實這個觀念是正確的,雖然不必像過往一般臥床,但產後2週內勿過度運動或伸展,避免因生產時延展與鬆弛的關節韌帶受傷。

因應對策
只要在體力負荷範圍內,不要過度勞累,媽咪可以適度下床散步、活動,做些溫和的伸展運動,幫助身體恢復、促進代謝且幫助腹部器官與肌肉恢復原狀、使腸胃蠕動、減少便祕、幫助子宮收縮以排出惡露。

 

禁忌3:不能吹風?
古代坐月子絕對嚴格禁止媽咪吹到風,因為毛細孔多呈現張開狀態,吹風很容易受寒而造成許多身體狀況。雖然現代社會環境佳,不太需要擔心風寒入侵室內,但媽咪必須避免直接吹到風,否則容易感冒生病。

因應對策
由於孕期不同,媽咪在夏天坐月子時仍可吹冷氣與電風扇,但要避免冷風直接吹到身體,避免感冒。夏天時,建議將室溫設定在26~28℃左右,冬天則降低2℃,相對濕度控制在50%較佳。

 

禁忌4:衣著應密不透風?
早期人們相當擔憂媽咪因為保暖不足而受寒生病,在衣著方面被要求穿得密不透風,盡量穿長袖、長褲,並戴帽子、手套等配件,但其實只要注意暖度夠、別直接吹風即可。

因應對策
衣服的材質挑選上,選擇保暖度佳且透氣的質料,依照四季變化做調整。陳威達醫師建議,媽咪盡量採取洋蔥式穿法,因應變化多端的氣候。

 

禁忌5:不可碰冷水?
由於早期家庭使用的水多半是未經消毒殺菌的生水,且有些地下水溫度較低,媽咪產後身體較為虛弱,若經常觸碰冷水,容易使氣血循環不順暢,導致關節受寒、關節痠痛、遷延不癒等狀況。現今仍強調媽咪不要觸碰冰冷的水或吹風,避免加重產後身體不適。

因應對策
王玟玲主任表示,洗頭、洗澡、洗手時,需室內溫度適宜,且一律用溫水,完成後一定要吹乾及擦乾,做好保暖工作,因為產後氣血虛、百節空虛,必須避風寒濕邪,禁碰冷水、吹冷風,避免造成感冒、月內風、頭痛及關節痠痛等。此外,淋雨等也應嚴格禁止。

 

禁忌6:不可飲水?
由於古代水質的衛生條件差,民間習慣飲水時,加入酒後煮沸飲用,目的在於加強殺菌效果且加強溫補效果,因而衍生出「米酒水」。此外,也有人認為媽咪產後代謝機能不佳,體內容易堆積水分,建議不能喝純水,避免水分積蓄多,導致水腫。

因應對策
只要媽咪並非特定體質者(高血壓、腎臟病、嚴重水腫等),喝水是沒有問題的,王玟玲主任表示,飲用溫熱水較佳,可幫助子宮與身體的修復,促進新陳代謝,每1公斤體重每天應喝30C.C.以上的水,如60公斤約1800C.C.,外加補充500C.C.富含蛋白質的飲品。茶飲藥方面,需適合自己體質才行,以中醫師開立較佳。至於是否得不斷喝米酒水?陳威達醫師認為,只要適量攝取並無大礙,但過量則因酒精會透過母乳而影響寶寶發育,亦使媽咪身體器官發炎,應特別謹慎。

 

禁忌7:不可提重物?
這項禁忌,無論是早期或現代都應被重視,媽咪產後若提重物,導致腹部肌肉用力時,容易產生子宮下垂的狀況,應盡量避免。

因應對策
除了避免提重物外,媽咪可使用綁腹帶來保護器官,防止內臟下垂。

 

禁忌8:避免情緒起伏過大?
在古代的中醫觀點上認為,媽咪的情緒過度反應,容易損及人的五臟六腑,導致身體生病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但目前西醫與中醫皆認為過分抑制情緒,同樣會造成身體與心理的疾病(例如:中醫的肝鬱證候與西醫的躁鬱憂鬱等心身症候群)。

因應對策
媽咪應適度的宣洩情緒,過度壓抑反而會造成身心疾病之產生,如果情緒方面波動較大,可尋求親朋好友協助,並時常聆聽柔和紓壓的音樂,幫助穩定情緒。

 

禁忌9:避免看書?
由於古書的字體較小,房間內的光線多半不足,加上媽咪身體虛弱,此時用眼過度恐易傷害視力。此外,當媽咪因情緒起伏而傷心落淚時,也會傷害眼睛,使其過度疲勞。

因應對策
媽咪坐月子時,應充分休息,雖然用眼閱讀不致於造成嚴重傷害,但仍應減少長時間的閱讀書報、使用電腦與手機等3C產品,盡量以聽聲音的方式來取代閱讀、觀看。

 

禁忌10:不可食用冰的食物?
媽咪剛分娩後身體相當虛弱,如果此刻再食用涼性或性寒的食物,容易導致身體氣血循環變差而變得虛弱。

因應對策
在坐月子期間,媽咪應注意飲食均衡,避免食用冰冷食物,例如:冷飲、冰品等。

 

 

陳威達
學歷:臺灣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藥學士
經歷: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上海辰新醫院特聘中醫部顧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暨泌尿部研究員
現職:壢新醫院醫療一部部辦公室副主任、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顏俊秉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臺師大東亞系漢學碩士班
經歷: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
現職: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王玟玲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中醫內婦兒科主任

曾麗蘭
現職: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桃園辦公室主任

 

 

 

 

 
 
線上客服 CLOSE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